不論男女,擁有一頭濃密的頭髮是外型好看的重要關鍵。
許多人在梳頭、洗頭、吹頭時看到滿地的頭髮總會憂心自己是不是異常掉髮,
其實每天掉髮100 根屬於正常範圍,而掉髮不等於禿頭,首先我們可以簡易的判斷自己是否為異常掉髮。
張宏嘉醫師認為掉髮的原因非常的多,一般掉髮可分成兩種;毛囊受損造成的永久性掉髮;遺傳性、營養不良、壓力等造成的暫時性掉髮。飲食、熬夜、壓力等都有可能導致異常掉髮;應接受就醫治療,以了解自身狀況避免症狀惡化
怎樣算是「正常掉髮」?
在了解「異常掉髮」之前,先講講什麼叫做「正常掉髮」。亞洲人平均約擁有10~15萬根左右的頭髮,每株頭髮都像是各自運作的生命體,有自己的生長週期。
在正常狀況下,頭頂的毛髮處於生長期的約佔 90%,衰退期約佔 1%,休止期約略少於10%。而休止期的頭髮中,每天約有 50-150 根頭髮掉落,這對一般人來說是正常的落髮數量。

3個簡易測試法,判斷掉髮量是否正常
但是掉髮 50-150 根其實沒這麼好計算,畢竟要收集一天所掉落的頭髮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們有幾項建議,幫助大家自行判斷掉髮量是否正常。
1.洗頭測試法:臉盆中的落髮數量除以80%= 每天約略的掉髮數量
這是一個簡單易行的測試掉髮數量方式。有研究顯示,人一天掉頭髮的數量,80% 都會發生在洗髮的過程中,此時可以準備一個臉盆進行洗髮,收集洗髮時掉落的頭髮。如果想追求精準數值可以連續幾日試驗,盡量在測試日的同一時間測試,這樣較符合參考值,如前一日晚上7點,則隔日也於晚上7點測試。
2.枕頭公式計算法:掉髮量x 24(小時)/睡眠小時(小時)
首先在睡覺前,在枕頭上鋪一條大的淺色毛巾,睡醒後計算毛巾上的頭髮數量,再以公式來計算。例如:睡8小時、毛巾上有16根落髮,以公式算出16×3(24/8)=48根,若小於100根,可判斷為正常落髮。
3.隨手測試法
這個方式是醫生們在臨床上最常使用的方式,也就是用手抓起1平方公分範圍內的頭髮(約莫100根左右)往下拉,若掉下來的頭髮超過6根,就代表著出現掉髮異常的現象。
事實上,只要是有異常掉髮的人,通常只要用手輕輕輕抓,頭髮就會掉下來,因此若要用力抓才會掉落的頭髮,基本上都不需太過擔心。
9個徵兆,提醒異常落髮
1. 頭皮異常出油
頭皮容易出油時要注意了!頭皮會自然分泌汗水和油脂來滋潤頭髮,但如果頭皮時常看起來都處在油膩膩的狀態,就可能賭塞毛孔或清潔不當影響頭皮健康。
2. 頭皮時常發癢、頭皮屑多
若是常有頭皮癢、頭皮屑情形,即使剛洗過頭也一樣,若是頭皮發炎等病變引發的頭皮癢,也會引發異常掉髮。
3. 時常覺得頭皮緊繃,頭髮也常處在蓬亂毛燥的狀態
這樣的情形,可能是皮脂分泌不足或過度清潔所導致,如果每次洗頭都會掉很多頭髮,梳頭時頭髮也會夾在梳子上,就要小心。
4. 頭髮由粗變細
頭髮如果從粗硬變軟變細,要留心可能是早期雄性禿,另外,沒彈性的頭髮很容易一扯就斷裂,自我檢測方法可以將一撮頭髮捲在手指上,放開後頭髮能很快恢復原狀,就表示頭髮彈性還足夠。
5. 頭皮發炎紅腫
如果發現自己有頭皮發炎與紅腫癢等狀況,很有可能被細菌感染或頭皮生病,嚴重的話有可能併發出其它頭皮症狀,需要小心提防。
6. 頭皮變厚,按壓有下陷感
這種現象在醫學上稱為「脂肪層水腫」,是局部淋巴循環不良造成,長期下來會引起嚴重掉髮。
7. 髮線越來越高
從兩耳向頭頂畫弧線,如果兩鬢凹陷的髮線越靠近弧線,即表示掉髮越嚴重,如果髮線離中央弧線2-3公分,算是還能接受的範圍。
8. 女性紮馬尾越紮越小束、男性頭髮空隙越來越大的時候
若是出現這樣的狀況,就是頭髮已經開始遠離你了!這時得趕快尋求專業醫生的協助,看看可以採取何種補救措施。
9. 頭皮太硬
太硬的頭皮可能是裡面的黏多醣物質不足,黏多醣就像玻尿酸,可以促進血管柔軟、幫助生髮。怎樣判別頭皮有沒有變硬?可以張開10根手指貼在頭皮上,以畫圈的方式轉動手指,若頭皮跟著一起動,代表頭皮健康且柔軟,反之手指彷彿直接碰到頭蓋骨的話,說明頭皮已變硬不太健康。
✦如果確定是「異常掉髮」了,接下來該怎麼辦?
皮膚專科張宏嘉醫師指出,異常掉髮是男女都會出現的問題,如果確定是雄性禿(男女生都可能發生),口服藥、外用 Minoxidil 生髮水、低能量雷射生髮帽都是實證有效的方式。若要大幅改善外觀,則可以考慮植髮手術。一旦自我評估可能是異常掉髮的狀況,當然是趕緊找專業醫師評估,尋求進一步的醫療建議囉!

※以上資訊係做為診療的輔助說明、衛生教育及醫療知識分享,僅供參考。
醫療風險:更多醫療風險會於與醫師溝通諮詢時,由醫師評估個人情況後告知。
禁忌症:發燒、懷孕,或其他經醫師判斷不適合此療程者。
副作用:更多副作用會於與醫師溝通諮詢時,由醫師評估個人情況後告知。
美容醫學一般係指由專業醫師透過醫學技術,如:手術、藥物、醫療器械、生物科技材料等,執行具侵入性或低侵入性醫療技術來改善身體外觀,而非以治療疾病為主要目的,實際療程效果依據個人體質條件而有差異,需由醫師實際當面評估溝通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