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眼還是病毒疣? 剪了又長怎麼辦? 治療預防全攻略!
許多人都有小石頭跑進鞋子的經驗
腳踩地時的尖銳的疼痛感,真的讓人受不了
但石頭還拿得出來,如果拿不出來那該有多痛苦
這就是許多腳底長雞眼的患者的寫照
小小的雞眼就像腳底黏著石頭,除了異物感痛苦萬分
很多人甚至是已經痛到無法正常走路
為什麼會長雞眼?
皮膚承受壓力摩擦久了,外層的角質層像是結痂一樣變厚,就會產生繭
因為是角質層,所以即使把繭剪掉也不會痛
而雞眼跟繭類似,是皮膚受到壓迫與摩擦後,為了自我保護而不斷向下變厚、變硬的一種角化組織
只是在長期的壓迫之下,已經破壞到皮膚的內層,所以一碰到就痛
仔細觀察雞眼,可以發現雞眼是有點半透明狀,中間有一個「小白點」
那是因為組織液已經滲入進去,看起來就像雞的眼睛,這也是雞眼名稱的由來
雞眼的成因中,不合腳的鞋子最為常見,因為走路時身體重量集中在腳底的少數區域,反覆摩擦因此而形成
長在腳趾間的雞眼,因為吸收了趾間的汗水、濕氣,角質層膨脹變白及變軟,所以又被稱為軟雞眼。
繭、雞眼、病毒疣到底怎麼分?
有一些常見的足底問題跟雞眼類似,像是疣跟繭
在門診常見的就是自己處理後,血肉模糊,導致醫師無法判斷
病毒疣雖然長得跟雞眼很像,卻是HPV病毒(人類乳突病毒)感染造成的
所以如果是長在腳心、手掌等沒什麼摩擦的地方,就很有可能是病毒疣
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一粒是「好多小粒」合在一起,而且每一粒都會有小小的黑點,看起來灰灰、髒髒的
而病毒疣是會傳染的,傳染性也很高,要特別注意。

自行處理雞眼,小心流血感染收場
治療的部分,建議都請皮膚科醫師做處理
第一 : 自行處置可能根本錯把雞眼當病毒疣、或是把病毒疣當雞眼,反而製造後續診斷、治療的困難,增加傳染的可能性
第二 : 剪刀、指甲刀剪雞眼,小心流血收場 很多人都會忍不住想要用指甲刀或刨刀去掉硬皮
但雞眼的角質是一層一層不斷向下增生,愈往下開口愈小,像一個倒過來的圓錐,所以即使把表皮清理掉,底下還有一層
不論怎樣都不要自己硬剪或摳下雞眼,如果不小心弄傷周邊的正常皮膚,輕則皮肉疼痛,嚴重則感染,甚至蜂窩性組織炎
在皮膚科雞眼治療的首要目標是減輕疼痛的症狀
使用有去角質作用的水楊酸藥膏或是藥水,配合削除一些增厚的角質層,通常都可以改善,治療到不痛的階段就可以停止
另外還可以採用冷凍、電燒或是雷射治療
如果上述治療方式都失敗,最後才考慮外科手術切除
要注意的是,如果潛在的原因沒有去除,即使治療完後仍然有復發的可能
所以如果是需要減輕走路時的壓迫,可以在病灶周圍使用環型像甜甜圈樣的雞眼襯墊
另外對於先天骨骼異常所導致的雞眼,常常必須接受骨科矯正才能徹底改善
糖尿病患者的雞眼治療要特別注意,因為很容易導致潰瘍、細菌感染、甚至引發敗血症

該怎麼預防雞眼?
上面提到雞眼是因為壓力、摩擦而造成
所以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減輕壓力、避開摩擦」
1. 常穿高跟鞋的人,建議休息的時候脫掉鞋子
2. 如果是常走路或跑步的人,建議挑選合腳、不要太緊的鞋子,並配合氣墊鞋或是厚一點的襪子,增加緩衝的空間
3. 適度使用溫水泡腳,可以讓角質軟化,適度磨除增生的角質
4. 可以在腳部使用溫和的乳液,加強保濕也能讓角質軟化。
※以上資訊係做為診療的輔助說明、衛生教育及醫療知識分享,僅供參考。
醫療風險:更多醫療風險會於與醫師溝通諮詢時,由醫師評估個人情況後告知。
禁忌症:發燒、懷孕,或其他經醫師判斷不適合此療程者。
副作用:更多副作用會於與醫師溝通諮詢時,由醫師評估個人情況後告知。
美容醫學一般係指由專業醫師透過醫學技術,如:手術、藥物、醫療器械、生物科技材料等,執行具侵入性或低侵入性醫療技術來改善身體外觀,而非以治療疾病為主要目的,實際療程效果依據個人體質條件而有差異,需由醫師實際當面評估溝通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