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常碰到「膿痂疹」治療預防圖文全攻略

每到夏天時,總會有家長會帶著小朋友求診

一看發現,小朋友的嘴唇周圍有著許多水泡和結痂

這時許多家長就滿頭問號了 這是什麼病?是黴菌感染?還是異位性皮膚炎? 洗澡是不是要避免洗到那?

本篇將告訴你什麼是膿痂疹?如何治療、預防?


什麼是膿痂疹?有什麼症狀?

膿痂疹是一種小朋友在夏天很容易得的病,最常出現在鼻子及嘴唇周圍,但也會出現在身上和四肢,而症狀則是該部位長著水泡和結痂。

膿痂疹可以是原發性疾病,也可以是因為其它皮膚病而引起的次發性感染,像是異位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濕疹、香港腳、尿布疹、水痘或蚊蟲咬傷等

原因是本來就有表皮障壁缺損或是去搔抓而產生傷口,才讓細菌入侵引發膿痂疹。


造成膿痂疹的原因

膿痂疹主要的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及A群鏈球菌,少數新生兒可能是由B群鏈球菌引起,而這些細菌都是革蘭氏陽性菌。

前面說到膿痂疹是小朋友很容易得的病,其實在大人身上也可能會發生,由於台灣的氣候潮溼悶熱,讓人常常汗流浹背,導致病菌很容易在皮膚孳生,一旦皮膚有小傷口,就容易發病。

且膿痂疹有高度傳染性,因此像是幼稚園、學校這種群體生活的地方,或是像身體需經常接觸的運動員,都很容易互相傳染。

膿痂疹的種類,水泡型和非水泡型

膿痂疹一般分為兩種型:

水泡型和非水泡型,其中最常見的是非水泡型,佔了所有膿痂疹裡的80%。

【非水泡型】 非水泡型剛開始時,病灶可能會有疼痛或癢感,主要是在鼻子、嘴巴周圍有金黃色結痂,痂皮上面常有像是濃稠蜂蜜的滲出液,其它部位也可能會發生,之所以好發在鼻子附近,是因為鼻孔附近本來就有比較多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聚集。

這些菌平常並不會致病,但如果皮膚破損的時候,例如當你感冒或鼻子過敏時瘋狂擤鼻涕,這時候病菌就會伺機而入,如果發作在臉上,頸部的淋巴結可能也會腫大疼痛。

基本上這種病灶只局限於一小區塊,但小朋友可能會因為去搔抓,而把病菌帶到身體其它部位,導致身體有多處也被傳染。

【水泡型】 水泡型的膿痂疹進展很快,剛開始只是很淺、很薄的清澈水泡,但裡面很快就會變得黃濁,形成膿包,這些水泡很淺,只要手癢去撥去弄就很容易破掉

雖然看起來可怕,但通常沒有什麼症狀,少數患者會有輕度癢感和疼痛,嚴重的患者可能會有發燒的情況。

水泡型的分布也是以臉部居多,但也會因為搔抓或其它皮膚病的關係,而分布在其它部位。

如何治療膿痂疹?

在治療上,我們先分輕微跟較嚴重或範圍較大的患者

輕微:一般會給予外用抗生素藥膏塗抹。 較嚴重或範圍較大:需要口服抗生素治療7至10天。

雖說靠患者本身的免疫力,即使不治療,約兩個月後膿痂疹也會恢復,但這樣很可能會留下疤痕和色素沉澱,甚至出現其它併發症。

嚴重:可能會併發蜂窩組織炎、關節炎、骨隨炎、腎絲球腎炎、敗血症,甚至是休克都曾經被報告過

所以結論還是建議膿痂疹的患者要盡早治療,減少併發症和疤痕發生的機率。


怎麼預防膿痂疹?

預防膿痂疹的方法主要有三種:

1. 由於膿痂疹通常都是皮膚有傷口時,讓病菌有機會搞事導致的,所以皮膚只有要任何傷口,不管是蚊蟲咬傷、擦傷、割傷都要消毒、擦藥。

2. 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身上常會有抓傷,要注意指甲修剪和勤洗手的部分

3. 這點算是幫別人預防,膿痂疹的致病菌傳染力很強,所以患有膿痂疹的病患要避免到公共場合和其他小朋友接觸,因為細菌會透過直接接觸、玩家、衣物等途徑傳染


膿痂疹可以洗澡嗎?

這題的回答不只是「可以」,還請患者「一定要洗」,痂皮和組織液都是細菌最愛的食物,洗澡還能夠順便清掉它們。


是膿痂疹還是異位性皮膚炎?

簡單來說,異位性皮膚炎比較偏乾,而膿痂疹有水泡、膿

異位性皮膚炎通常有四大診斷特色:

1. 癢       2. 典型的型態和分布(臉、脖子、手肘內側)       3. 慢性反覆發作(兩年反覆癢疹)            4. 個人和家族史過敏(父母過敏性鼻炎)

這裡有個重點,就是「異位性皮膚炎上常有金黃色葡萄球菌」 根據分析和研究,70%的異位性皮膚炎紅疹會培養出金黃色葡萄球菌,這也是為什麼異位性皮膚炎沒控制好的話,常會併發細菌感染的原因。

※以上資訊係做為診療的輔助說明、衛生教育及醫療知識分享,僅供參考。
醫療風險:更多醫療風險會於與醫師溝通諮詢時,由醫師評估個人情況後告知。
禁忌症:發燒、懷孕,或其他經醫師判斷不適合此療程者。
副作用:更多副作用會於與醫師溝通諮詢時,由醫師評估個人情況後告知。
美容醫學一般係指由專業醫師透過醫學技術,如:手術、藥物、醫療器械、生物科技材料等,執行具侵入性或低侵入性醫療技術來改善身體外觀,而非以治療疾病為主要目的,實際療程效果依據個人體質條件而有差異,需由醫師實際當面評估溝通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