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敏感一曬就起紅疹,多形性日光疹要當心

有沒有人也這樣?一到夏天就「見光死」?

太陽曬太久會起小疹子,會搔癢,幾天過後就會消失

嚴重一點,甚至會造成皮膚的泛紅、腫痛、起小水泡

什麼是「光敏感」?

目前光敏感的疾病可以簡單分類:

1.後天自發性日光性皮膚炎 – 因為個人體質引起的過敏症狀,
像是多形性日光疹、陽光性蕁麻疹、慢性光化性皮膚炎等

2.外源性光感性皮膚炎 – 因為化學物質及某些藥物在身體上,再加以接觸陽光所導致的光敏感

3.日光加劇惡化皮膚炎 – 原本就生病,像是紅斑性狼瘡、皮肌炎、尋常型天皰瘡等照日光後更嚴重

而多形性日光疹又是陽光過敏中最常見的一種,
好發於三十歲以內的女性,較常見於皮膚較白的患者

發生的原因主要是陽光中的長波紫外線(UVA)及中波紫外線(UVB)照射,
使人體內的化學物質轉變成過敏原,所引發的遲發性過敏反應

紅色搔癢性的丘疹水泡或是丘疹大多在日曬後兩小時到五天內發生,
大約會持續五至七天左右。


「光敏感」和曬傷有什麼不一樣??

雖然「光敏感」和「曬傷」都與陽光照射有關,卻又有些不同
曬傷主要是因為皮膚長期破光在紫外線下,造成皮下微血管擴張
而造成皮膚表面發紅、變熱,曬傷的皮膚通常伴隨著紅腫、脫皮、甚至嚴重的話會起小水泡,
皮膚會感覺刺痛
✔光敏感則是受到環境和基因的影響,皮膚對於日光產生不正常的過敏反影,
症狀表現是皮膚出現一顆顆小小的紅色丘疹,皮膚會有癢癢的感覺。

治療預防首先以防曬為基礎

想要改善光過敏的問題,除了盡量避免基礎會誘發光過敏的因子之外,
自身的防曬工作、免疫系統調整也很重要!
謹慎選擇防曬方式: 防曬乳 – 敏感肌比起一般人又更需慎選防曬品,
以物理性防曬品(或雷射術後專用防曬品)替代化學性防曬,可以降低對皮膚的刺激性
遮蔽 – 可以多穿抗UV的長袖衣褲及配戴帽子、撐傘,以提供適當的保護而減少複發,
另外長波紫外線可以穿透玻璃,所以在車內、室內的窗邊,也需要防曬。
減少曝曬 – 戶外活動時間,最好避開早上11點到下午4點

避開光敏感藥物及食物 :
內用或外服如:抗生素、果酸、消炎藥、抗黴菌藥、利尿劑等會增加光敏感問題的藥物,
另外有不少蔬果,如:檸檬、柚子、柑橘、葡萄柚等柑桔類,以及胡蘿蔔、芹菜、九層塔等蔬菜。
這類食物不管是直接接觸到皮膚,或是當作食物攝取至體內,都有可能引起光敏感。

提升自體的免疫力: 保持規律的作息,才能讓免疫系統正常的運作,減少光敏感發光的機率。

適當的清潔和修復性保養: 保養和清潔最怕的就是「過度」,
儘量選擇成分單純、敏感性肌膚專用的低敏性保養品,並做好修護保濕,重建肌膚健康屏障。

當然如果在急性發作期,建議還是要找醫師做詳細診斷,
治療方面,會使用局部塗抹類固醇藥膏,
及服用抗組織胺來解除搔癢感,嚴重的患者可能需要短期服用口服類固醇治療。


※以上資訊係做為診療的輔助說明、衛生教育及醫療知識分享,僅供參考。
醫療風險:更多醫療風險會於與醫師溝通諮詢時,由醫師評估個人情況後告知。
禁忌症:發燒、懷孕,或其他經醫師判斷不適合此療程者。
副作用:更多副作用會於與醫師溝通諮詢時,由醫師評估個人情況後告知。
美容醫學一般係指由專業醫師透過醫學技術,如:手術、藥物、醫療器械、生物科技材料等,執行具侵入性或低侵入性醫療技術來改善身體外觀,而非以治療疾病為主要目的,實際療程效果依據個人體質條件而有差異,需由醫師實際當面評估溝通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