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咪會發現剛出生的小寶寶身上都會有一片青灰或是紅色的胎記,胎記長在身上也許常常被忽略,但什麼樣的胎記需要特別注意呢?

而如果胎記長在臉上,水汪汪的大眼睛、白晰的皮膚上的印記,是多少媽咪的夢饜?! 很多老一輩常說這是「床母的印記」。到底這些胎記是怎麼來的?會不會自行消失呢?又該怎麼治療呢?!

為什麼會有嬰兒胎記?

嬰兒胎記,是皮膚上與正常膚色不同的印記,一般在出生時或出生後數週內被發現。胎記可能是胎兒在發育的過程中,局部發育不成熟所導致。簡單來說,胎記就是皮膚內某一群正常細胞的過度增生,只要是皮膚裡的任何細胞都可能會增生而形成皮膚上的胎記。外觀上大致分為黑色、藍色或紅色。若是黑色或藍灰色胎記,則常為黑色素增生造成,統稱為黑色胎記;若為紅色胎記(依深淺不同,可能為紫紅色到粉紅色),則為血管異常增生或血管腔擴張所形成。不同類型胎記的發生率各不相同,以蒙古斑為例,東方人因屬蒙古人種,膚色較深,有高達80~90%的比例在出生時都曾有過蒙古斑,幸而蒙古斑很少會長在明顯部位,通常以臀部居多,且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變淡,甚至完全消失;至於血管型的胎記,發生機率就比較小,約只佔1~2%的比例,但相對有較高的機率會長在臉部、頸部等明顯位置,產生美觀上的問題;而連續劇中常見,會造成「臉黑半邊」的太田母斑,發生機率則更小,少於千分之一。


黑色胎記——黑色素增生細胞所導致

蒙古斑

蒙古斑好發於東方人的肩膀、臀部及背部,通常是一出生時就會被發現,許多新生兒身上都能見到蒙古斑。斑塊呈現暗藍色,皮膚表面沒有其他變化。蒙古斑色素的顏色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越來越淡,許多寶寶成長至3~5歲的時候,蒙古斑會自然消失,所以也毋須特別作治療。


先天性黑色素細胞母斑

又稱為先天性黑色素細胞痣,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痣。新生兒擁有痣的機會約為2%,平均50個寶寶裡面至少有1個寶寶擁有先天性的痣。

痣是由黑色素的良性痣細胞所組成,不會消失,有些痣上還會長毛髮。一般來說並不用特別作治療,不過如果痣大於0.6公分時就可以考慮切除;若大小超過20公分以上且位於身體中線位置,則稱為巨大黑色素細胞母斑,有時甚至大到會覆蓋整個軀幹部位,需要長期追蹤。


咖啡牛奶斑

咖啡牛奶斑的的顏色就像是咖啡牛奶,斑塊呈淡咖啡色。一出生時就有,出生後斑塊的數量會逐漸增加。一般來說不用給予治療,本身也是良性,但當斑塊的數量大於6個以上、且每個斑塊大於1.5公分時,則須請小兒遺傳專科醫師或皮膚專科醫師評估及追蹤,因為可能合併有多發性神經纖維瘤。這是一種基因遺傳疾病,會合併長出許多神經纖維瘤在皮膚及神經系統。單發性咖啡牛奶斑若有美觀上考慮,可以等孩子成年後採取雷射治療。


太田母斑       

太田母斑主要分布在臉頰上,尤其是眼睛周圍、甚至是眼睛裡面,會形成許多暗黑色斑點。太田母斑出現的時間點不一定,有可能是嬰兒出生即出現、隨著年齡增長,斑塊數量越來越多;也有可能是青少年時才出現。太田母斑並不會自行消失,也是良性的胎記,唯一的缺點是會影響到外觀,即使太田母斑長到眼睛裡面也不會影響到視力。隨著美容科技的進步,目前紅寶石雷射或亞歷山大雷射還有最新科技的皮秒雷射可已大幅縮短治療次數,可以依自己對於斑塊的接受程度考慮要不要作雷射。


貝克氏母斑

貝克氏母斑是黑色胎記的一種,也是源自於黑色素細胞的增生,通常分布在背後、手臂上、胸口,特徵為一片淡咖啡色,斑塊上面經常會長毛。這種胎記與雄性荷爾蒙有關,大多發生於男孩,在統計上並無明顯惡性趨勢,會病變的可能性很低,可以在青春期之後再決定要不要以雷射處理。


紅色胎記──血管性異常所導致

血管瘤

血管瘤在嬰兒出生的時候比較不明顯,經常要等到寶寶年紀稍大、約1歲時才會被發現。血管瘤生長的初期通常會看到一些血管絲,後期逐漸突起、並越長越大。血管瘤可能會長在身體上的任何部位,有約一半的血管瘤會發生在頭部、臉部或頸部,容易造成外觀上的困擾。若血管瘤長在眼睛旁邊,會影響視力;若長在鼻子旁邊,會影響到呼吸,如果血管瘤長在肛門附近,則會影響排便。


草莓色痣

草莓色痣是因為微血管增生所造成,早產兒或是女嬰會比較容易得到草莓色痣。為什麼取名為草莓色痣呢?因為這種胎記是鮮紅色,表面有一顆一顆突起物,看起來像是草莓。草莓色痣的分布位置也不一定,患者通常於剛出生或是出生6個月以內,就會看到身體或臉上出現草莓狀物,隨著年齡增長,大多數的草莓色痣會自行消失,顏色慢慢變淺、形狀變小,所以大多數患者都會恢復正常,只有少數人會因為傷口潰爛而留下傷疤。患有草莓色痣的人平均約有一半以上在5歲前能夠完全消退、只有少數超過10歲還沒完全消退。建議爸媽先不要急著作處治,可以先觀察其演變狀況,除非因為變得太大、影響眼睛視力、嘴巴進食、或鼻腔呼吸等重要生理機能才需要積極治療,否則可先等待它自行退化較好。在草莓色痣的治療方面,服用藥物、開刀、局部冷凍療法與雷射都是可行的療法。


海綿狀血管瘤

媽咪最需要注意的是海綿狀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是靜脈血管增生所導致。特徵是較柔軟,因靜脈血管的深淺不同,顏色可分為藍色或是紅色。海綿狀血管瘤是一種較深的血管瘤,範圍會越來越大,也可能會影響到血液循環,若範圍太大最後可能導致心臟衰竭,所以是一種比較危險的血管瘤。這種瘤的較佳處治方式是血管栓塞、注射類固醇以及手術。海綿狀血管瘤不會自行消失,更不能置之不理。


葡萄酒色斑 

葡萄酒色斑(Port wine stain)是真皮內微血管附近神經末梢缺損導致血管異常擴張所造成,出生後就會被發現。外觀通常是平的,分佈的位置在臉上、頸部或四肢,幾乎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消失。顏色暗紅、類似葡萄酒的顏色,所以被稱之為葡萄酒色斑。1千名嬰兒內約有5人會出現葡萄酒色斑。雖然它大多數無害,但極少數的葡萄酒色斑會併發其他神經或結締組織的病變,例如:長在眼睛部位的葡萄酒色斑、腦袋內同時可能也有血管瘤,有時會出現視覺障礙、青光眼、痙攣,嬰兒若臉部或頸部出現大片葡萄酒色斑,媽咪須及早請教醫師並接受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鮭魚色斑

之所以稱為鮭魚色斑,因為斑塊的顏色如鮭魚肉色或淡粉紅色。鮭魚色斑是很常見的皮膚血管異常,顏色淡紅、表面平滑,通常長在前額、眉心、眼皮或後腦勺,嬰兒哭的時候會變明顯。鮭魚色斑對身體並沒有什麼特殊危害,是不用治療的一種良性胎記。


嬰兒胎記:良性&惡性

嬰兒胎記會變成惡性的不多,如果寶寶身上有胎記,媽咪不用太過於擔心,基本上只需要分辨惡性的胎記即可。

(1) 妨礙生理機能的胎記
這是最危險、也最需要做立即性處理的胎記,舉例來說,有些血管瘤會長在寶寶的眼睛、鼻子或嘴巴上,若不盡快處理,短期內除了造成寶寶視覺、呼吸和吸允功能上的障礙,長期還會影響發育,對寶寶產生永久性的危害。
此外,部分血管瘤也會長在寶寶的內臟(如肝臟)裡,影響器官的正常運作。若血管瘤的體積過大,除了增加寶寶心臟的負荷,導致心臟衰竭外,還會消耗過多的血小板,使寶寶容易出血,有凝血方面的問題。像此類妨礙身體正常運作的胎記,爸比媽咪千萬不可大意,一定要配合醫師的指示盡快治療。

(2) 重大疾病徵兆的胎記
有些胎記雖然短期內不會對寶寶的身體有所危害,但卻可能是其他重大疾病的一種「暗號」。

-如果家人身上有黑色或棕黑色胎記,符合「短時間快速增大、或面積巨大(大小超過20公分)、或顏色不均勻加上邊緣不規則」之其中任一個條件,就必須盡快至皮膚科作切片檢查,若置之不理,可能會演變為黑色素細胞癌。

-咖啡牛奶斑數量若大於6個時,也要尋求醫師的幫助診斷是否為神經纖維瘤症候群。

(3) 嚴重妨礙美觀的胎記
像太田母斑、表皮母斑,或長在臉部的葡萄酒色斑血管瘤這類不會自己消失,且嚴重妨礙美觀的胎記,爸比媽咪雖然不必過於驚慌,但為了寶寶長大後的心理健全及人際關係的正常發展,也應與醫師仔細商討適合的治療方式。以葡萄酒色斑血管瘤來說,越早治療,因病灶表淺面積越小,血管擴張情形也較輕微,不但治療較為容易,費用也比及長後再處理來得低廉,但小孩是否能合作,則是另外考量。


皮膚雷射治療是什麼?

近年來由於美容醫學進步,選擇性破壞皮膚內特定組織的雷射進展相當快速,已有許多針對血管、黑色素細胞的雷射應運而生。

血管性胎記: 脈衝式染料雷射已可以有效治療。簡單來說,染料雷射的原理是利用雷射讓紅血球吸收光能、轉化成熱能,再進一步破壞血管壁,導致增生或擴張的血管消失。雷射治療完後可能會有短暫瘀血,約1~2週左右瘀血會消失。染料雷射是很安全的治療方式,也廣為被皮膚科醫師所使用,但它也不是萬能的,通常需要多次治療,且太深的血管瘤並不適用。

黑色胎記: 則較常使用紅寶石雷射、Q開關式釹雅各雷射以及亞歷山大雷射與目前最新科技皮秒雷射。這幾種雷射的原理是以黑色素最容易吸收的波長,瞬間發射釋放,能量可集中在黑色素病灶上,以減少對正常組織的熱傷害。治療完畢傷口可能會有出血或結痂的情形,大約一週左右傷口可以癒合。

雖然雷射在使用上相當普遍,但並不是全部的胎記都適合雷射、也不是都可以完全消除,所以在進行雷射前,最好先與醫師溝通清楚以免誤會的產生。年紀太小的寶寶不建議太早進行雷射、懷孕期間也不能作雷射。


切記不要自行處治胎記

除了雷射以外,針對紅色的血管性胎記,也有人以液態氮或乾冰來治療,但是醫師比較不建議。因為使用液態氮治療的過程相當疼痛,傷口也經常會長水泡,效果不會比雷射更佳。

對於胎記不可自行以不正常的方式作處治,這樣的做法可能會造成傷口感染、組織發炎甚至得到敗血症。除了惡性胎記需要掌握治療的黃金期以外,其他種類的胎記建議還是等到孩子年紀較大後,再考慮要不要作進一步處治。

 

※以上資訊係做為診療的輔助說明、衛生教育及醫療知識分享,僅供參考。
醫療風險:更多醫療風險會於與醫師溝通諮詢時,由醫師評估個人情況後告知。
禁忌症:發燒、懷孕,或其他經醫師判斷不適合此療程者。
副作用:更多副作用會於與醫師溝通諮詢時,由醫師評估個人情況後告知。
美容醫學一般係指由專業醫師透過醫學技術,如:手術、藥物、醫療器械、生物科技材料等,執行具侵入性或低侵入性醫療技術來改善身體外觀,而非以治療疾病為主要目的,實際療程效果依據個人體質條件而有差異,需由醫師實際當面評估溝通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