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傻分不清楚,四型態治療搞定你的足癬(香港腳)!

炎炎夏季天氣溼熱,再加上不通風的鞋襪,就很容易會悶病來。

這樣的環境尤其適合黴菌生長 若腳部皮膚不慎感染黴菌時,就會很倒「黴」,也就是俗稱的香港腳

正式介紹香港腳前,讓我們先會一會所謂的皮膚癬菌。

皮膚癬菌是指多種會感染人類或動物的黴菌

感染了身體就是「體癬」 ; 感染了頭皮就稱為「頭癬」 ; 感染了胯下就稱為「股癬」 ; 感染了足部就被稱為「足癬」或「香港腳」

一旦染上了,不只一個人倒黴,甚至有可能全家都倒黴

因此今天就要一起完整跟大家介紹香港腳這個疾病

除了知道治療方式外,更要了解如何保養與預防!


誰說足癬(香港腳)一定又癢又臭?

很多人都以為,香港腳症狀一定會癢會潰爛

但其實香港腳的表現形態多元,現在就來跟大家介紹,常見4大類型香港腳:

《發炎水泡型》

顧名思義,症狀呈現水泡,其癢無比,水泡破掉後,會呈現糜爛與邊緣破碎的圓形,分佈於腳掌、腳背或趾間。

《潰瘍型 》

由趾間開始擴散到腳掌、腳背,經常合併細菌感染,這樣的類型常伴隨著異味

《乾燥角化型》

趾間或腳掌發生境界分明的紅斑,在其邊緣伴有小丘疹,白色鱗狀脫屑與皮膚角化過度的現象,局限於腳掌、腳跟、腳的外緣。

《趾間(脫皮)型》

趾間脫皮又分兩種形態

乾性(腳趾縫乾燥、脫屑) 及 濕性(腳趾縫浸軟、剝落、龜裂、紅斑、滲出液體,局限於趾蹼)。

水泡及潰瘍的症狀會搔癢無比,但乾燥角化型與趾間(脫皮)型的香港腳,幾乎不會癢,所以最容易被忽略

足癬(香港腳)要怎麼治療?

香港腳有這麼多不同類型,治療上相對就有不同做法!
黴菌生命力頑強,逮著機會就會再長出來,因此常常會有復發的狀況,可所謂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而黴菌感染在足部的不同部位,其實有不同特性 除了香港腳藥膏以外,有時還需要口服藥物,甚至是其他的輔助治療藥物才能達到好的治療效果。
通常輕微、局部的香港腳,醫師會先開立外用抗黴菌藥膏
如果是頑固、反覆發作、使用藥膏治療效果差的香港腳患者,醫師可能會併用口服抗黴菌藥物
針對乾燥角化型,足部角質增厚的這類香港腳患者,因為增厚的角質會影響外用藥物的滲透與吸收,臨床上可能會搭配口服藥物的使用,來達到「內外夾攻」的效果。
如果是有開放性傷口、裂傷的香港腳患者,醫師可能會開立抗生素藥膏,避免進一步發展成為蜂窩性組織炎。

足癬(香港腳)該怎麼預防感染?如何避免復發?

香港腳是黴菌感染,所以基只要把握讓黴菌難以有機會接觸到你,以及沒有適合的環境生長,就可以了。

‧ 避免使用公用拖鞋,最好自備拖鞋

‧ 腳部易流汗者,建議使用止汗劑及痱子粉保持乾燥

‧ 穿吸汗的棉質襪

‧ 夏天盡量穿涼鞋,而且不要每天穿同一雙鞋

‧ 穿運動鞋,要選擇透氣的格子網布鞋面

‧ 皮鞋最好選真皮、透氣的材質

‧ 避免接觸足癬患者的皮屑

只要謹記,最高原則就是:避免潮濕、避免悶熱、避免接觸。

是不是覺得「越簡單的病,其實越不簡單」呢?

根據統計,約有六成五的患者一年復發超過四次,主要原因是大多數人沒有完成完整療程

所以還是要完整配合醫囑使用外用或口服的藥物,並且完整遵守預防,才能完全根治香港腳

※以上資訊係做為診療的輔助說明、衛生教育及醫療知識分享,僅供參考。
醫療風險:更多醫療風險會於與醫師溝通諮詢時,由醫師評估個人情況後告知。
禁忌症:發燒、懷孕,或其他經醫師判斷不適合此療程者。
副作用:更多副作用會於與醫師溝通諮詢時,由醫師評估個人情況後告知。
美容醫學一般係指由專業醫師透過醫學技術,如:手術、藥物、醫療器械、生物科技材料等,執行具侵入性或低侵入性醫療技術來改善身體外觀,而非以治療疾病為主要目的,實際療程效果依據個人體質條件而有差異,需由醫師實際當面評估溝通而定。